科学认识
目前儿童患孤独症人数超过儿童癌症、糖尿病、艾滋病三者的总和,较脑瘫(CP)和唐氏综合征(DOWN’S)患病率高,是世界上人数增长最快的严重性疾病,是目前导致儿童残障最常见的原因之一。孤独症已成为全球性的公共健康问题。
厦门市仙岳医院开展儿童青少年门诊以来,接待不少这类儿童。他们的年龄从小到3岁,大到18岁不等。丁丁就是一个这样的孩子,他今年4岁半,现在正在上幼儿园,妈妈反映说“丁丁从小就不爱说话,也不怎么看人,有时候喊他的名字,他好像没听见一样,没有反映,去医院做听力检查,医生说他的听力没有问题。”“幼儿园的老师也反映,说丁丁在班级里不听指令,经常在教室里跑来跑去的,很难管理。”在问到孩子出生发育史的时候,妈妈说丁丁是早产儿,不是足月产,出生的时候只有4斤7两,之后的翻身、坐、爬、走路等都比别的孩子晚。
儿童心理科赵刚博士介绍:孤独症作为一种复杂的疾病,发病原因仍然不明确。目前认为是遗传和环境因素之间相互作用的共同结果。一般在3岁以前被发现,主要症状是社交障碍,行为重复刻板、兴趣范围狭窄,同时伴随多种神经行为紊乱,如学习障碍,多动和焦虑。有的儿童可能还存在严重的睡眠问题。甚至一些大年龄段的孤独症患者会伴发一些躁狂、攻击、自杀等严重问题,甚至是一些精神障碍。
儿童期,尤其是0-6岁期间,是人类神经系统发育关键期,此期对孩子一生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,对于孤独症儿童尤显重要。通过进行早期康复,多数儿童可以重建生活自理、学习以及社会交往的正常能力,同时消除一些有害行为。早期发现,早期干预是孤独症康复的重要原则,但是对于大龄孤独症儿童来说,能消除一些严重的有害行为,学会生活自理,尽早融入主流学校,甚至将来融入社会,回归社会,成为社会工作者的一部分,才是孤独症干预的最终目标。孤独症儿童康复过程艰难,部分青年、成年孤独症患者康复现状堪忧,亟待政府和社会关注。如果能建立针对大龄孤独症患者的康复机构,不但减少了残障的发生,也减轻了社会及家庭的负担。
孤独症早期识别:
日常观察要点:
1.孩子对陌生环境、陌生人和父母离开时是什么反应?2.对叫他/她名字是否有反应?是否会与他人主动交流?是否能与别的小朋友一起玩和合作?
3.孩子是否回避与他人的目光对视?是否会利用手势动作、点头摇头或其他动作、姿势及面部表情进行交流?
4.孩子的言语理解及表达的发育水平是否与年龄相当?有无自言自语、重复模仿性言语?有无叽叽咕咕等无意义的发音?是否能遵从指令?有无言语功能的倒退?
5.孩子是否有同理心?如父母假装受伤痛苦时孩子是否有反应?是什么反应?会不会安慰别人或主动寻求别人的帮助?
6.孩子是否对玩具及周围物品感兴趣?是否与年龄相当?玩具使用的方式以及游戏能力如何?会不会玩“打电话”、“过家家”等想象性游戏?
7.孩子是否有刻板动作、重复怪异的手的动作或身体的动作?有无反复旋转物体或自身旋转?有无自伤行为?
8.孩子的智能发育的水平是否与年龄相当?是否有相对较好或特殊的能力?
早期筛查要点:
1.4个月时不会看着他人的脸微笑;
2.6个月时没有明显的快乐情绪;
3.12个月时听力没有问题但喊其名字不理睬;
4.16个月不会说任何一个单词;
5.18个月时不会用示指指点东西;
6.18个月时目光不会跟随别人的指导看东西;
7.18个月时不会玩假扮游戏;
8.任何年龄出现语言倒退。